2010年1月23日星期六

培中华乐团~加油!!


培中华乐团的专属巴士,
下一站将带大家到<鼓祭>打击乐专场音乐会~
团员们,音乐会剩下不到两个星期多的时间了哦。。
大家是时候回来,把心也带回来,珍惜时间练习了。。
虽然去年我们成功举办两场音乐会。。
却不代表以后我们的音乐会。。都可以用"大概大概"的心态去演奏。。
这样不但看不到我们的成绩,也把大家最好的一面藏起来了。。
那我们的音乐会不是变成儿戏了吗?
难道这真的是我们最想要的吗?
感谢校友们都抽出时间回来练习,我们更应该学会珍惜。。
听众们对我们的要求只有变高。。而不会变低哟。。
不要说随便,而是说用心了吗。。
老实说,我们要体谅下我们的指挥的心情,我们不用心,他会是最痛苦最伤心的那位。。
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团结,那我们的音乐会一定会是最棒的~
就因为默契,把大家结合在一起~让听众们感受到那和谐感~
所以大家一起加油!!!!
PMCO GO GO GO~~~
培中华乐团 学生助理
钟宝玉 留

2010年1月21日星期四

《鼓祭》新闻2



培中华乐团将于26日(星期六)晚上7时正在美里电子图书馆举办第一场中国民族打击乐专场音乐会,《鼓祭》。这次音乐会是以该校友团为主,并与数位学生乐团中的精英合作。接近40多位培中华乐团团员将在舞台上演奏数首华乐大合奏以及压轴的民族打击乐齐奏。当晚的演奏员除了培中华乐团团员,也加入了来自古晋和民都鲁的乐友,使当晚的节目更为热闹、生色。
在乐曲方面,培中华乐团将演奏多首以吹打乐为主的传统与近代乐曲,如:音乐会序曲~金蛇狂舞(近代作品)与龙腾虎跃(传统作品)。而培中华乐团打击乐声部则演奏多首不同风格的打击乐齐奏,如:老虎磨牙、鸭子拌嘴等,并在砂洲首演振奋人心《牛斗虎》,也成立了该乐团第一支女子打击乐组合,演奏活泼的《滚核桃》。

《鼓祭》音乐会将由培中华乐团驻团音乐总监兼指挥,谭万祥担任乐团指挥一职。谭氏于1984年出生于诗巫,7岁时因为对音乐的好奇,开始学习双键盘电子琴演奏,奠下和声基础。12岁就开始接触民乐的唢呐;13岁就读于培民中学双轨班,并正式加入培中华乐团,在中学六年时间内学习民乐柳琴,打击乐,中阮,唢呐。16岁末开始学习小提琴;18岁接手培中华乐团指挥一职;19岁曾在美里爱国激励合唱比赛中获得最佳指挥奖。23岁在培民中学保送下,前往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进修指挥系,师从刘沙(指挥专业),兰维薇(琵琶专业),严洁敏(二胡专业),石海滨(唢呐专业),同时进修小提琴,师从冯俊辉。于同年,谭万祥在美里第一届创作赛中获得最佳作曲,歌曲获得第一和第二两项大奖。2008年,他回到母校担任该校华乐团的顾问老师,回馈母校的栽培。除此之外,他的其中一位泰籍小提琴学生成功进入大阪国际音乐比赛,赴日本大阪参加决赛;另一位小提琴学生则于7月在亚庇音乐节中夺得小提琴组第五级冠军。同年12月,他带领9位华乐团团员赴吉隆坡,联合康乐国中华乐团参与2008年全国华乐合奏大赛,获得银奖。2009328日他担任培中华乐团B的音乐会《民乐新星》指挥,演出成功。同年6月他指导了第3届的《乐萃》华乐集训营,并在65日成功指挥培中华乐团与多间华乐团联合呈现的《卓乐》华乐演奏会。6月中旬率领3位团员前往新加坡上课,学习华乐乐器演奏法,且观赏新加坡华乐团演出,是乐团成立以来团员第二次走出砂州,对外学习。同年8月他的泰籍小提琴学生再次成功进入大阪国际音乐比赛,10月赴日本大阪参加决赛,以及三位小提琴学生分别在亚庇音乐节比赛中获得第一、第二和第三名。

更值得一提的是,刚被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录取为民乐系打击乐专业进修生的校友,阮祥成,将于当晚率领培中华乐团打击乐声部演奏多首振奋人心的吹打乐和打击乐齐奏。他也是培中华乐团第二位被中国著名的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录取的团员,可喜可贺。阮氏于2003年加入培中华乐团,启蒙于指挥谭万祥与校友江耿华,学习与钻研民族打击乐。他也曾在乐团里担任打击乐首席重职,并担任打击乐指导,将民族打击乐演奏法传承下去。2007年毕业于培民的他,也曾是培中华乐团的助理指挥,协助乐团指挥训练乐团与率领乐团对外演出。他也曾向新加坡华乐团的副指挥,郭勇德学习民族打击乐。
打击乐器泛指由敲击而发音的乐器。中国打击乐器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应用广泛。除了能夠在管弦乐中加強乐曲的节奏、营造丰富多采的音色变化外,更能夠组合起來独立演奏,而不同类型打击乐器合奏亦各具独特表現力。培中华乐团所使用的敲击乐器,基本上由中国民族敲击乐器及西洋敲击乐器兩套所組成,其中各包含有固定音高与无固定音高乐器。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由金属类(如大锣、小锣、雲锣、各種钹、鈴、钟等)、竹木类(如拍板、竹板、梆子、木鱼等)和皮革类(如大鼓、排鼓、单皮鼓、手鼓等)组成;西洋敲击乐器则包括如定音鼓、木琴、管钟、钢片琴、鋁板琴、大军鼓、小军鼓、大鈸等。
              《鼓祭》音乐会售票活动已经在本月14日(星期四)开始进行,票券分为优惠券与普通券,有兴趣者可往美里培民中学书记处、上音琴筝行、绿洲青少年活动中心、全音钢琴有限公司、Chamber School of Music以及海螺餐厅购得。由于票数有限,敬请速购。欲知详情,请联络本华乐团顾问老师,谭万祥先生(0168514562)。

2010年1月14日星期四

从狂想到随想~梁永顺老师的独奏会哦~~~


指挥的手曾抡锤端盘 华乐团音乐总监叶聪的留学之路

指挥的手曾抡锤端盘 华乐团音乐总监叶聪的留学之路
报道/李叶明(特约) 新加坡华乐团提供照片 (2009-08-24) 


年轻时候的叶聪指挥起来慷慨激昂,现在的叶聪在指挥时,更多了一份沉着。
华乐团音乐家故事三之三
 
在上周刚刚举行的爱丁堡艺术节上,由叶聪(59岁)领导的新加坡华乐团,成为历史上第一支应邀在艺术节演出的华乐团。
自2002年叶聪执掌新加坡华乐团以来,他在本地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这次专访叶聪,则是从移民生活的角度,看看他的移民发展之路。目前,他是新加坡永久居民。
叶聪原籍上海,1981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曼尼斯音乐学院和耶鲁大学深造。他担任过中美多个著名乐团的驻团指挥、首席指挥或音乐总监,受邀指挥过美国、法国、俄国、捷克、波兰、日本等国家的乐团,也出任过北美和亚洲多个乐团的客席指挥。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出国留学并不容易。由于经济条件上的差距,中国学生必须取得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后,才有可能成行。
1981年,正就读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三年级的叶聪,取得了伊斯曼音乐学院的奖学金。他决定飞往纽约中转,一方面是要见见朋友,另一方面也是要领略一下这个世界闻名的大都会。
“没想到,我一下子就被纽约感染,并吸引住了。”叶聪说:“这是一个充满魅力、活力和创意的都市。我告诉自己,这就是我要去的地方,我必须留在纽约。”
挑战“不可能的任务”
由于当时已接近开学,临时申请入学非常困难,何况叶聪申请入学的条件,是校方必须为他提供全奖。在朋友们的眼里,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但叶聪始终没有放弃希望。
不知是缘分还是运气好,叶聪竟然顺利地被位于曼哈顿西区、历史悠久的曼尼斯音乐学院录取了,而且还一举拿下了两份全奖——得以同时主修钢琴和指挥专业,这一点决不是单凭运气就能办到的。
叶聪小时候的理想,是要成为一名钢琴家。他5岁开始学钢琴,后来在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和附中,学的都是钢琴专业。文革期间,叶聪被分配到安徽省艺术学校任钢琴教师。文革结束后,他被调往东方歌舞团任钢琴伴奏。后来,他在姨父——中国著名指挥家韩中杰的建议下,改学指挥。


叶聪学成后于上世纪90年代回中国演出,与母亲——著名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张仁清教授,著名指挥家韩中杰(右一)和上海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家潘寅林(左一)合影。
两个小时的粗工磨破双手
曼尼斯提供的两份全奖,只是解决了叶聪的学费问题。当时,叶聪兜里只剩下几百美金,他要如何维持自己的生活呢?当然是靠打工——跟所有当时留美的中国学生一样。
叶聪的第一份工,是朋友介绍的。他要在一个地下室的水泥地板上敲洞,以便安装抽水马桶。工头当时把他带到工地,给了他一把大铁锤,吩咐工作后就离开了。
身形瘦弱的叶聪摇摇晃晃举起铁锤,一锤砸下去,震得两手发麻。他硬着头皮一锤接一锤,不到半个小时,他的双手就布满了血泡。两个小时后,所有的血泡又都磨破了。这份工作给他的工资是一小时5美元。
第二天上钢琴课,他的钢琴老师是著名的Nadia Reisenberg教授,看到他的双手动作古怪,便把他的手翻过来看,惊叫道:“天呐!你究竟都干了些什么?”
当得知他在外面打散工、抡铁锤时,老师不由分说地命令道:“这不是你应该干的!”马上打电话给校长,为叶聪介绍了钢琴伴奏的工作,帮助他解决了生活费的问题。
回顾这段往事,叶聪笑着说:“这可是绝对的独家新闻了,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记者。”
跑堂端盘子赚机票钱
虽然那次打工的经历非常短暂,但给叶聪留下的印象却非常深刻。叶聪说,这让他感悟到“只要是正当的劳动所得,工作是不分贵贱的。”
中国作家钱宁(前副总理钱其琛之子)在《留学美国》一书中提到:“没有刷过盘子的留学生,就不是真正的留学生。”刷盘子几乎是早期留美中国学生的共同记忆。叶聪说,自己还是很幸运的,因为有“一技之长”,所以没有去刷过盘子。不过说起来,他有过一段端盘子的经历。
那是1982年暑假,他和妹妹及另一名朋友结伴去参加科罗拉多州的阿斯本音乐节。阿斯本音乐节是美国中西部地区夏季音乐节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为期两个多月,每年都吸引无数古典音乐爱好者前去避暑,并欣赏欧美顶级音乐家们的精彩演出。
当时,叶聪他们还是穷学生,所以选择了最廉价的交通工具——长途巴士,从东海岸横穿大半个美洲大陆,一路颠簸了57个小时才抵达目的地。
始料未及的是,艰苦的行程让他们一到阿斯本就病倒了。于是他们下定决心,回程不能再坐长途巴士了,他们要想办法为自己赚一张飞机票。
于是,他们一边参加音乐节,一边开始了打工生活。他们三人在一家台湾人开的中餐馆找到了工作,叶聪做起了bus boy——侍者助手,也就是跑堂端盘子的。就这样,他们攒够了机票钱。
受邀来新当华乐团总监 华人朋友反对 洋人朋友赞成
回顾留学美国的生活,确实让叶聪学到了很多,美国提供了让他施展才华、成就事业的舞台。不过,叶聪第一次踏出国门,其实是来新加坡。
他说:“1979年上半年,我随东方歌舞团访问新加坡、泰国和香港,当时我还是东方歌舞团的钢琴伴奏。”那是年轻的叶聪第一次出国访问,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新加坡,当时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热情与高素质的观众,先进与高效率的管理,让他彻底改变了对南洋的看法。也正是那次访问,让他大开眼界,意识到了中国当时的落后,由此坚定了他要“走出去”,到海外留学的想法。
正是这个原因,叶聪对新加坡一直存有一份情感。后来,他担任美国南湾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时,同时兼任香港小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其间和雨果唱片公司合作出了不少唱片。而雨果公司的老板就是新加坡的易有伍,他也是当时新加坡华乐团的董事之一。


叶聪任职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之前,一直是西洋乐团的指挥。
年轻的华乐团发挥空间大
2001年9月,在易有伍的安排下,叶聪来到新加坡,与华乐团合作了一场音乐会。这次愉快的合作,成了叶聪受邀出任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的契机。
受到邀请时,叶聪起初心里还有些犹豫。他之前一直在指挥西洋乐团,突然要接手华乐团,难免有些顾虑。于是他征求了太太和一些朋友的意见。
他坦率地说:“有趣的是,在我的朋友中,华人朋友大多不赞成,洋人朋友却全部都支持。”
他的洋人朋友认为:西洋乐队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基本已定型,可供创新的空间非常小;西方的很多音乐家也正力图向东方寻找灵感。到新加坡工作,而且是担任华乐团的音乐总监,这在他们看来,是大有前途的事。
叶聪说,他赞同这些洋人朋友的看法。华乐团本来就是新生事物,历史不长。尤其是新加坡华乐团,当时才成立五年,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团队。在叶聪看来,年轻的最大优势是没有包袱,发展空间相对较大。
南洋风是华乐团特色
入主新加坡华乐团之后,叶聪着手做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除了在乐器、配置和演奏方面的调整外,叶聪也非常重视在演奏曲目和演奏风格上的创新。
在叶聪的主持下,华乐团也积极委约新作品、新曲目,每年多达50多首。他们还举办国际作曲大赛,在发掘作品的同时,也发掘优秀的创作人才。
经过多年的努力,华乐团的演奏曲目大大拓宽。而谈到新加坡华乐团的特色时,叶聪立刻脱口而出三个字——南洋风。在他眼里,“南洋风”就是门户开放,就是多种文化元素的共存交织与撞击。
近年来,作为新加坡文化旗舰之一的华乐团,已在叶聪带领下,远赴伦敦、布达佩斯、北京、上海、澳门,广获好评。
《联合早报》
(编辑:苏畅)

他们带着华乐融入本地社会 华乐团音乐家故事(三之一)

他们带着华乐融入本地社会
华乐团音乐家故事(三之一)
报道/邹璐(特约) 摄影/李白娟 (2009-08-10)

       他们是原籍中国的华乐演奏家,就职于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无分国界,却一定要有风格,而他们正是在新加坡这个大舞台上,演奏出自己的风格。
“华乐团音乐家故事系列”首先访问了华乐团二胡首席李宝顺和扬琴首席瞿建青,他们都来新超过十年,带着他们的音乐,融入了这个社会。

二胡首席李宝顺:音乐艺术普及 新加坡初见成效
李宝顺,新加坡华乐团二胡首席。1997年移居本地,和1996年正式组建的新加坡华乐团共同成长,到今年已经12年。目前,一家三口都是新加坡永久居民。
李宝顺来自中国天津,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他从6岁开始,就和哥哥一起学习拉小提琴,一年之后改学二胡。他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二胡专业,随后加入在中国极负盛名、代表民乐演奏最高水准的北京中央民族乐团。


新加坡华乐团二胡首席李宝顺(右)和扬琴首席瞿建青,分别来新已12和15年,对推广本地的华乐学习有一定的贡献。
        在北京中央民族乐团时,李宝顺很年轻就成为二胡首席,来新加坡之前,他已经是中国音乐家协会成员、国家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以及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协会理事等。
目前,他不仅在华乐团担任首席,同时还在多所学校担当教学工作。
李宝顺认为,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对于音乐演奏及艺术培养,还是非常关注的,尤其是最近几年,学校及社会都给予大力支持。
       但是,不可否认的,有些学校及学生和家长,把加入学校华乐团,参加华乐比赛,当作是拿学分、拿奖牌的活动之一,这或许会制造华乐受重视的热闹假象,而实质则难免让人失望和担忧。

不强迫女儿朝音乐方面发展
        李宝顺在1989年首次随团演出来到新加坡时,发现本地一些搞音乐的人的专职工作都在其他领域,音乐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却自学成才,把华乐搞得有模有样、有声有色。这给科班出身的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一些比较和思考。
如今长期生活、工作在本地,李宝顺说,女儿从1岁起,就随同父母移居本地,从小在这里成长并接受教育,显得本土化。尽管女儿对音乐的理解和喜爱比同龄人多一些,但是身为父亲的他决定顺其自然,并不刻意强迫孩子一定要向音乐方面发展。
他举例说,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像郎朗这样的世界级年轻演奏家,那是因为他有一个望子成龙、严格要求的父亲;郎朗父亲本身就是二胡演奏家,他对郎朗的倾心培养,严格要求,苛求责备,超乎常人想象。
       这说明首先,家长是有主动意识的;其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社会环境允许,社会意识引导,才会有这样的奇迹发生。

只有培养出高端音乐人 新加坡才有国际影响力
        李宝顺曾随团到多个国家演出,对比国外其他地方的经验,李宝顺认为,新加坡在音乐艺术的全民普及方面,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初见成效。
但他客观地说,在世界范围内,优秀音乐人才实在太多,只有培养出最杰出最优秀的高端音乐人,才会使新加坡产生国际影响力,才有国际竞争力。很显然,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专业氛围还不够,这意味着专业团体、专业演奏家还要更多些,专业知识要更深入,专业判断要更准确,专业评论要更广泛。

扬琴首席瞿建青:培养一个本土音乐家很难
        瞿建青,新加坡华乐团扬琴首席。1994年举家移居本地,目前为新加坡公民。
瞿建青原籍上海,移民本地有15年之久。她回忆说,1987年她首次应邀随团来新加坡演出,在那短暂停留的五天里,她看到斯文安静的新加坡人,在演奏会现场却给予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热情的观众甚至到酒店拜访,送来鲜花。
20多年前资讯不发达,上海人对新加坡了解不深,在飞行数千公里之远的海外,能够看到这样一个众多华人居住的国家,令她惊奇和倍感亲切。
瞿建青的音乐生涯可谓一帆风顺。从小被学校选派到少年宫学习扬琴,父母亲也非常支持。后来到上海民族乐团工作,曾和闵惠芬(二胡)、顾冠仁(指挥)、龚一(古琴)等中国著名华乐演奏大家共事。
1990年,受星海艺术团邀请,她第二次来到新加坡,这一次她以私人身份来访,并和本地音乐界朋友结下友谊。1994年,建青举家移居本地,开始了她的异乡音乐之路。 


被新加坡的多元化文化特质吸引
瞿建青说,音乐家都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物质的吸引不是不重要,而是没有那么重要。最初吸引她来到新加坡的原因,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固然是一方面,但重要的是,她看到新加坡开放、充满活力、多元化的文化特质,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优势。
她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并获得成功,可以让生命更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而新加坡的确给了她这样的机会。
1997年,瞿建青首次代表新加坡参加世界扬琴大会,这是一个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国际音乐盛会;2003年,她被选为世界扬琴大会理事,身份则是来自新加坡。
她说,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这些年来,她在渐进的移民融入过程中,逐渐克服了一个艺术家的身份认同问题,并于2005年成为新加坡公民。

与潘耀田合作推动本土创作
2008年,她和本地知名作曲家潘耀田合作,共同完成一张完全本地制造的扬琴曲创作专辑。
瞿建青说,2005年到北京参加世界扬琴大会时,她别出心裁带去了潘耀田创作的、富有浓郁南洋风情的现代派抒情曲《船歌与联想》,立刻 引起与会艺术家们的好奇和关注。一位波兰作曲家更直接走到台前询问出处,这一幕深刻打动了她,启发她进一步和作曲家合作推动本土创作,促成了这张完全本地 制造的扬琴专辑的诞生。
瞿建青认为,新加坡社会在华乐普及等基础教育工作方面成效明显,当文化艺术得到政府的支持与关注,自上而下就会有好的反应和表现。
但是,新加坡也是一个非常务实的社会,这种行为准则是否适合艺术领域,就值得商榷。在本地,培养一个真正的音乐家很难,令人为难棘手的是,有时却不得不狠下心肠放弃有天赋的音乐人才。
瞿建青曾有个学生,是名校高材生,她以艺术家的专业判断,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真正有音乐天赋的人才。这个孩子由衷热爱音乐,每次来 上课,脸上绽满笑容,课堂上他会就乐曲、演奏,包括曲名、旋律、作曲家等提出很多问题,每次上完课,孩子几乎是一边哼着旋律,一边和老师告辞离去;他还曾 在全国扬琴比赛中获奖,作为一名音乐导师,她感觉如获至宝。
可是有一天,孩子的母亲上门找到瞿建青,明确告诉她,孩子是不可能走音乐这条路的。这番谈话让她内心挣扎痛苦很久,久久不能平复。

这个社会有强悍的规则体系
瞿建青说,作为音乐家,可能心里只有音乐,装不下其他,而作为不在音乐世界的普通人,他们的心里除了音乐,还有很多看来更为实用的东西。这也无可厚非,只是身为音乐导师,面对这样一个有天赋的孩子,最终却必须服从现实,选择放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痛苦。
她说,“由此看到,这个社会有着非常强悍的规则体系,最终人们都必须屈从于现实社会。”

2010年1月13日星期三

祥言祥语:最接近的榜样


2月6日《鼓祭》专场音乐会



    培中华乐团将于26日(星期六)晚上7时正假美里电子图书馆举办2010年度第一场的音乐会,主题为《鼓祭》,以回馈大众朋友们热烈的支持。《鼓祭》也是培中华乐团第一场乐器专场音乐会,并以鼓乐为主。敬请鼓乐爱好者踊跃出席观赏由培中华乐团所呈现的精彩鼓乐节目。 
以下是《鼓祭》音乐会的学生筹备会名单:
董事顾问                   :林生昌
顾问老师                   :谭万祥,钟圣权
筹备会主席               :龚德油
副筹备会主席           :郑乐翌
执行总监                  :钟宝玉
总务兼台务               :温演爱
副总务                       :王广汉
秘书                            :钟佳颖
副秘书                       :温玟瑄
财政                            :王琦琴
设计总监                   :凌慧卿
宣传                            :林保萍
票务兼场地               :林欣燕
联络                            :刘学蕴
乐器管理                   :俞恩
乐谱管理                   :刘学涵
委员                            :全体华乐团团员

              培中华乐学会于1983年在前董事长张伟党先生以及多名董事推动下成立,并于1987年成立培中华乐团。现有团员约60人,是由培中生,校友以及校外华乐爱好者组成的,本乐团分为A团(即对外演出的乐团,共40人)、B团(即实习乐团,共58人)以及精英室内乐团(由乐团精英团员组成,共20人),乐团编制的伸缩性大,以应付日益增加的演出,以及加强乐团系统化的教育系统,培养更多优秀的华乐精英。
       中华乐团目前是美里市规模最大,编制最完整,演出水平较高的华乐团,亦是培中学生团体中最具影响力的团体之一。在培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和支持下,本乐 团先后邀请本地与国外音乐家担任指导,排演了大量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逐渐形成一支具有一定风格和品位的华乐团。完整编制的培中华乐团是由五个声部组成, 包括:吹管声部(笛、唢呐、笙和管)、弹拨声部(柳琴、琵琶、阮、扬琴和三弦)、拉弦声部(板胡、高胡、二胡和中胡)、低音声部(大提琴和倍大提琴)以及 敲击声部(各种鼓类、钹、锣、木琴、军鼓和定音鼓等)。
      为了维持乐团的演奏水平,培中华乐团有系统地安排了每个星期两天的合奏练习,以及一天的教学活动。所有乐团排练皆属公开,欢迎大家踊跃出席观赏乐团的排练。以下为乐团练习与教学时间:
      A团练习时间:每星期五、六 7:00pm9:30pm
      B团练习时间:每星期日 3:00pm4:30pm
      学会教学时间:每星期日 1:00pm3:00pm
      目前培中华乐团由谭万祥先生担任驻团音乐总监兼指挥,并由钟圣权先生担任乐团负责老师。除此之外,培中华乐团团员们亦在6位热心华乐的培中校友(杨绍君、谭慧慧、林瑜诗、蔡美叶、李永倩、阮祥成)的细心指导下,日益增强个人演奏技术,从而提升乐团的演奏水准,功不可没。
      培中华乐团自成立以来,一直在美里积极推广华乐,并定期举办华乐音乐会。在大家的努力下,有越来越多人了解华乐、喜欢华乐,为培中的艺术素质做出了贡献。培中华乐团于历年经常受邀参与美里市各个大小演出,且在2008年的全国华乐合奏大赛中获得银奖。除此之外,培中华乐团团员也在2009年第一次参与海外考级,都考获优等成绩,并获到考官(也是中国著名音乐家)好评与认同。培中华乐团也已经设立了一个部落格(http://peiminco.blogspot.com/),以提供最新的乐团活动资讯和更多乐坛上的新资讯给社会人士。
以下是培中华乐团历年成功举办的音乐会:
·        200965                     《卓乐》
·        2009328                   《民乐新星》
·        2007714                   《与音共舞》
·        2005 121617         《我就是爱弦》
·        20041210                 《华乐。我们的故事》
·        2003                                           《狂欢之夜》
·        20011215                 《油城涛声》
·        2000112                   《千禧之音》
              培中华乐团以“业余团体、专业精神、严格纪律、团结一心”为理念,通过对外演出、学校艺术教育计划、户外与室内音乐会等活动来推广华乐。培中华乐团将通过启发、推动、影响和教育的方式来传达她的音乐理念。
              《鼓祭》音乐会售票活动已经在本月14日(星期四)开始进行,票券分为优惠券与普通券,有兴趣者可往美里培民中学书记处、上音琴筝行、绿洲青少年活动中心、全音钢琴有限公司、Chamber School of Music以及海螺餐厅购得。由于票数有限,敬请速购。

票价:优惠券  RM 10
      普通券  RM 20
      贵宾券  RM 50

2010年1月8日星期五

2010年1月15日星洲晚会演出

日期:2010年1月15日(五)
时间:7pm
地点:室内体育馆
邀请单位:星洲日报
时限:10分钟
演出团体:全体团员
节目预视:2010年1月10日(日) 3:30pm 华乐室
彩排时间:2010年1月14日(四) 6:00pm 室内体育馆


彩排事宜:敬请所有有搬乐器的团员4:30pm在华乐室集合;或5:00pm直接在室内体育馆集合。大型乐器在彩排后无需带回,小件乐器和私人乐器则需要自行带回。彩排后,方处理免费票事宜。

乐曲:音乐会序曲~金蛇狂舞、喜洋洋。

演出服装:长袖白衣、黑裤、黑鞋、亮片领带。

2010年1月6日星期三

2010年迎新会演出


日期:2010年1月8日(五)
时间:4:05 ~ 4:15pm
地点:培中体育馆


今年,培中成招揽超过140位新生,可喜可贺,人数明显增加。为了让新生适应新环境,除了早上简单的开学礼,培中也准备了下午的迎新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简单的校务介绍、游戏时间、独唱、华乐表演和舞蹈。

我们的演出时间是4:05pm,为时5到10分钟,并由刚成立的精英室内乐代表演出。希望能够让新生们拥有愉快地迎新活动。

2010年1月5日星期二

胡人胡事——访二胡演奏家闵惠芬




作者:佚名  来源:星海音乐厅

闵惠芬是我国大师级二胡演奏家,被誉为“现代二胡演奏皇后”。她的演奏风格热情而具内涵,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她先后访问欧美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1977年她演奏的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曾使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感动得伏案恸哭,说“拉出了人间悲切,听起来使人痛彻肺腑”。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称赞她为“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法国报纸称赞她的音乐“连休止符也充满了音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位国宝级的民乐大师曾经患病而不能演出,在对抗病魔六年后康复,重返舞台, 9月28日她将携同弟子程秀荣与广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一起莅临星海音乐厅演奏他们近期最得意的作品。


在演出开始之际,我们专程对闵惠芬就其个人演奏风格的改变、她对民乐现状的看法等方面进行采访,并连带对本次广州的演出作一个大概的了解。


记者:您的父亲是二胡名家,那么您当初选择二胡是自己的兴趣吗?


闵:当然是自己的选择。我父亲是中国最早期学习民族音乐,并走上专业民族音乐工作道路的人之一,他青年时代受到家乡宜兴老师的影响从而学习民族乐器,并考入国立音乐学院。他的二胡老师是刘天华的弟子储师竹,三弦老师是为瞎子阿炳录音的杨荫浏,琵琶老师是刘天华的弟子曹安华。他擅长于民族乐器的教学和演奏。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但我选择学习民乐是源于我故乡丰厚的民间音乐土壤。从襁褓里我就听到民间音乐,八岁开始学琴连琴都是自己拣来的,父亲所教的不能满足我,我就去旁边的艺师偷师,我也常常穿过操场,伸着小脑袋去看矮琴室里高中生上的二胡课。往往里面的人还没有学会,我就已经学会了。我拉了十天琴就上台,终身是演员,12岁我就自己一个人买了火车票去上海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连父亲都没有送我到车站。出于对二胡的热爱,我是如此的坚决。


记者:您近年的演奏风格与您年轻时对比似乎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您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闵:我觉得长年以来,我们民乐的演奏家都有同感,那就是现有的曲目是“吃不饱”的。实际上在民族音乐的作品非常不足的情况下,就好像我尽管在吃着一碗饭但是就马上要想着开始种田了,不然接下来就没饭吃了。由于“吃不饱”,我们都忙于创作新的作品,因此这种改变谈不上风格上的改变。


1975年,毛主席患白内障,中央为了解除他的烦恼,给他想出音乐欣赏的办法。由于毛主席非常喜欢京剧,熟知京剧的唱腔、音乐和古诗词,因此中央决定请我和其他演奏家一起为毛主席录制一盘京剧音乐和诗词的带子。要我用二胡来演奏京剧的唱腔,这是跨行当的做法,其时我并不懂京剧,为此要先进行学习,然后把声腔化成二胡的指法。当时请来一位被誉为京剧宗师的李慕良先生作为我的老师,指导我用二胡演奏京剧的唱腔。我的演奏获得了毛主席的称赞,在毛泽东的遗物中,有这样一句话“毛主席最喜欢听闵惠芬演奏的“卧龙吊孝”、“逍遥津”、“李陵碑”、“连营寨。”(文汇报登载)这件事对我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此,我寻求到一条新的思路所谓“器乐演奏声腔化“。声腔艺术涵盖着浩瀚的领域,是我们最宝贵的传统,而现在有很多人都不再重视它,鼓吹全球化,我认为必须保存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使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发展下去。为此我走遍天涯,比如专门跑去青海听花儿,到广东随余其伟听五架头,去海南岛去听琼戏,在四川去看川剧高腔,听四川的扬琴、清音……只要碰到能显示出民族特性,又适合二胡演奏的我肯定不会放弃。


这次我即将在广州演奏的《长城随想》,就是作曲家刘文金先生吸取了京剧音乐,吸取了书鼓音乐和古典音乐的某些素材创作而成,被誉为民族音乐创作史上里程碑的作品。那么实际上不能说是我们改变了风格,而是大大发展了民族音乐的表现力,既是继承了民族的传统,又发扬了现在的创作技法和演奏技法,不是改变是发展,我们总不能一辈子只拉一首乐曲。从50年代到现在,我们只有不断创作才能服务于人民,我们这一代人一直是在做创作和发展的工作,这是我们最主要的贡献。


自从确立了器乐演奏声腔化这个思路后民乐诞生了一批新的作品,它们都是根据传统音乐、歌剧音乐、传统戏剧唱腔而改编为二胡曲的,这次到广州来演出就是为了展现这一实践成果,其中有《洪湖主题随想曲》、有《昭君出塞》、《长城随想》、有《第三二胡协奏曲——江河水的故事》等,其中《第三二胡协奏曲 ——江河水的故事》就是在民间音乐江河水音乐的基础上加上新的技法、结构变换成新的形式。原来比较短小的只有六分钟的东北民间音乐,现在发展成为将近半个小时的协奏曲,这首曲子无论从技术上、规模上都是推陈出新的作品,而《长城随想》则糅合了京剧音乐的、书鼓音乐、古典音乐的因素发展而成,可以说是国内顶尖水准的作品


记者:你一直活跃在舞台上,觉得观众的欣赏口味有什么变化呢?民乐要如何“现代”起来适应这种变化?民乐好象新作不多,应该如何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闵:我走的道路是把传统音乐中最优秀的部分发展,使它们富有新意,健康高雅更适合观众的欣赏,这是我的追求。这次到广州来演奏的曲目就是在这一思想下指导的作品。这次演奏的《昭君出塞》是根据著名粤剧艺术家红线女的唱腔改编而成的作品。红线女是我最崇敬的老师之一。1960年红线女在上海的文化广场演唱它五十年代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荣获金奖的粤曲《昭君出塞》。尽管当时她只是唱了短短的20分钟,却给我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机缘巧合下我邀请星海音乐学院作曲老师房晓敏把它编写成二胡曲。但没有谱子如何重新编曲?我为此跑遍了上海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和资料室可都找不到原唱腔的录音资料。所幸我们团里的首席李肇茗先生的妈妈有一盘很旧的单声道磁带,正是红线女老师唱腔的录音,于是我借了来边听边把唱词和谱子仔细整理记录下来。然后,我向房晓敏谈了我对这首乐曲的希望,就是伴奏的部分一定要有琵琶,因为昭君是抱着琵琶走上和亲路的;另外要有脚步声,但不是马的脚步,而是骆驼的脚步声,用节拍的韵律模仿骆驼在稳健的往前走,因为当年昭君出塞是骑着骆驼出去的。


房晓敏的改编异常成功,乐曲在保留唱腔最精彩部分同时,加上丰富的二胡技法以表现红线女唱腔独特迷人的神韵,再配上大漠边疆风光的乐队配器,突现出王昭君尽管万分思念自己的故乡,但义无反顾走向塞外大漠的美丽形象。当时我为某家唱片公司录了十首乐曲,其中这首最为满意,最有意思的是房晓敏用这个录音去参加广东音乐作品比赛,获得全场的最高分。我异常高兴,因为这是广东人打的分,当然最重要的不是得了高分而是广东人承认这是广东音乐,和余其伟的高胡一样,都是广东人所认同的,当然他们都不知道这首《昭君出塞》是闵惠芬拉的。该曲在香港的首演也非常成功。


另外一首曲子《寒鸦戏水》也是如此。我从小就对潮州音乐着迷,中学时代,有些古筝专业的学生学习潮州音乐,老师郭鹰先生是潮州音乐的一代宗师,我经常坐在角落里听他讲课。上海有一批潮州人,常在一起玩潮乐,文革时期被解散了。1984年在病中的我听说上海潮州音乐乐团在重新组建,我就一次次去听,连疾病都不能阻挡我去听的愿望。也为此我得到他们的热爱,他们为我一遍遍演奏,并把乐谱送给我,郭鹰老师还专门用椰胡给我演奏并录音。


病好后,“上海音乐之春委员“会找我谈话,要我为上海音乐节演奏,说:“你病好了,你能不能为大家演奏一曲?上海观众想念你呀!”我马上就答应了。这次演出有个有趣的规定,由于演出的舞台设在跳水池,因此规定演奏的乐曲必须和水有关系。尽管我大病一场,却希望能演奏新的东西,有新的面貌献给上海观众,《江河水》、《二泉映月》等和有水有关的乐曲我都演奏过了,还有什么是和水相关的呢?这时候我想到了《寒鸦戏水》。


生病的时候我曾在电视上看到《鸭子拌嘴》这首乐曲,它全都由打击乐伴奏,非常好听。现在我能不能把潮州音乐《寒鸦戏水》用潮州的打击乐来伴奏?《寒鸦戏水》的原意其实并不是喜庆的,而是悲凉的,表现的是明末清初,清兵入关,亡国遗民之恨。而我们的诗词、民歌民间音乐往往有反其意的做法,我能不能把悲凉的《寒鸦戏水》反其意改编成充满春意盎然的《寒鸦戏水》?后来我央求精通打击乐的指挥家夏飞云来配乐,他一口就答应了,并亲自排练。


演出前我非常害怕郭鹰老师及潮州艺人对我这样改编《寒鸦戏水》反感,没想到演出结束后,老师亲自给我来信,说“我代表50万潮州人感谢你!”当时,我激动的在床上打滚。新的《寒鸦戏水》后来走遍世界,每次演出观众在演奏中就忍不住鼓掌。


记者:在商业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下,民乐怎样才能吸引更多听众,扩大自己的空间?


闵:扩大民乐的影响我认为只有两条路,而且必须同时进行,一个是普及,一个是提高。普及必须身体力行,我从八十年代起走遍祖国大地去撒播民族音乐的种子,有些根本不是舞台,山顶上,矿井里,渔船上,还有大量的学校,甚至连电都不通的地方,只要有人需要民族音乐的地方,我都会去。主要是宣传介绍民族音乐的历史,民族音乐的传统,最优秀民族音乐作曲家和最优秀的经典作品。我根据不同的观众演不同的曲目,给大学生就会演奏比较深刻的曲目,讲讲古代的诗词与音乐的关系;给中学生就会讲讲,《北京有个新太阳》、《黄梅小调》、《洪湖水》等大家比较熟悉易懂的曲目,至于小孩子们是最需要耐心的,常常要哄他们,演奏一些童谣跟他们打成一片,讲讲自己怎样学习二胡的故事。


至于提高,我自己的做法是器乐演奏声腔化,继承民间音乐并努力使之发展提高,与此同时,为作曲家们大量试奏新作品。我殷切希望学习民乐的人能重视民族民间音乐,在我看来学习民族音乐却不重视学习民间音乐等于是白学。民间音乐经过不同时代,传承下来,经过每一代人的不断进步,才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象我前面提到的用打击乐伴奏二胡就是吸取了西安鼓乐——鸭子拌嘴的表演形式,改用潮州锣鼓来打,这就是民间形式的发展。我们只有把民间音乐加进新的配方,把我们民族传统中最经典的东西加上新的技法,包括外来引进的各种新的创作技法和演奏技法,才能创作出新的东西,走出新路,这也是我现在所在做的事情。


记者:现在有很多孩子被逼着学琴,但真正坚持到底的很少,有的甚至再也不会碰一下。您认为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以琴为友,您有什么建议?现在有不少孩子学习音乐,但以西洋乐器居多,相对而言,学习民乐的孩子似乎少多了,您觉得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我们自己的音乐呢?


闵:有些学校凭美育特长可以加补充分,于是家长要求孩子去学,有些家长是看到别人学他也要学,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要求孩子什么都要比别人好,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有的人喜欢美术、有的人喜欢音乐,有的人喜欢体育,有的人甚至只喜欢文化课,所以我认为家长还是要学会民主,根据孩子的兴趣去发扬他们的长处并补充他的短处,而不是用高压的手段,这样反而会有反效果,这需要反复宣传。相对于钢琴、小提琴来说学民乐人的确少些,但现在最主要的是民乐的师资不够,这直接影响到学习民乐的人的数量,事实单看每年考级人数比起以前就多得多,而且每年都在增加。我们要有信心通过我们专业、基层的民族音乐工作者的努力,民乐会有更广阔的前途和日趋扩大的队伍。

2010年1月4日星期一

祥言祥语:2010年 培中华乐团保留团员名单

  • 张晨艾(二胡)

  • 王广汉(二胡)
  • 刘力升(二胡)
  • 林保萍(二胡)
  • 傅国祥(二胡)
  • 刘思婷(二胡)
  • 许智欣(二胡)
  • 田芳瑜(二胡)
  • 伦慧媚(大提琴)
  • 李佳蕙(大提琴)
  • 凌慧卿(大提琴)
  • 龚思璇(大提琴)
  • 谢楚宁(大提琴)
  • 林玉媚(倍大提琴)
  • 王琮顺(倍大提琴)
  • 陈岱旻(倍大提琴)
  • 刘学涵(笛子)
  •      敏(笛子)
  • 黄微君(笛子)
  • 林欣艳(笛子)
  • 林敬程(笛子)
  • 何德华(笛子)
  • 林家伦(唢呐)
  • 杨友铭(唢呐)
  • 龚德油(敲击乐)
  • 林欣燕(敲击乐)
  • 钟伟乐(敲击乐)
  • 赖昭桦(敲击乐)
  • 黄允美(敲击乐)
  • 蔡传兴(敲击乐)
  • 刘学蕴(琵琶)
  • 李佳盈(琵琶)
  • 钟佳颖(琵琶)
  •      恩(琵琶)
  • 陈逸珊(琵琶)
  • 胡佳怡(琵琶)
  • 王绮琴(琵琶)
  • 钟宝玉(中阮)
  • 蔡惠莹(中阮)
  • 郑乐翌(中阮)
  • 杨绿年(中阮)
  • 韩晓荟(中阮)
  • 林素薇(中阮)
  • 温演爱(柳琴)
  • 温文瑄(扬琴)
  • 谭慧勤(扬琴)


·         保留团员无需经过审核就可继续成为合格团员,拥有入团优先权,享有合格团员的权利;若要退团,必须经过联课活动处申请通过方可退团,但日后,将失去入团优先权。
·         非保留团员必须从新申请入团,并经过乐团审核方可成为本乐团合格团员。


2010年1月2日星期六

祥言祥语:一步一脚印,用心玩音乐

2009年过了,很忙碌,很充实的一年,也是乐团进步得最快的一年。培中华乐团的团员们,我以你们为荣,你们的成绩超乎我的预期。感谢大家一年来的配合和努力,终于把培中华乐团又推向另一个层次、更高一层。大家的努力果然没有白费,也不断创造很多奇迹,感恩有你们,培中华乐团才有今天。或许到现在我对你们的要求还是不间断,因为我真的希望你们变得更强、更棒,继续为发扬华乐这份事业贡献。我知道你们不只是这样,需要经历很多才能成材!


我真的要大力赞赏以下团员的努力,让乐团的纪律和音乐水平不断提升,由他们的协助,我才能用最快的速度提升乐团的音乐水平。我要感谢:钟宝玉、杨友铭、龚德油、李佳蕙、李佳盈、沈子龙、刘学涵、刘学蕴、张晨艾、龚明慧、韩晓荟、郑乐翌、温文瑄、伦慧媚、林玉媚、蔡惠莹、楚宁、陈振杰。感谢你们的努力,让我能够那么放心地去冲,去提升乐团。

除此之外,我还要感谢所有为乐团付出的团员,努力练习的团员。有你们的努力,我们才能有那么多让别人感动的音乐,乐团才能更深得人心。尽管我们的水平不及专业或其他中学乐团,但这份心,确实深深感动我,让我更毫不计较地把真心付出在你们身上。在2009年,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快乐,艰辛,欢乐,眼泪,抉择,生气。。。等等等事情,让华乐团的生活是那么多姿多彩,更学习到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我更要慎重感谢风雨不改地来帮忙的校友们:杨绍君、林瑜诗、谭慧慧、蔡美叶、李永倩、李文方、阮祥成、 李文耀、刘衡运、薛宇彬、谭朝勤。。。等等很关心、很爱护培中华乐团的校友们。,没有你们,没有今天的华乐团。你们是华乐团存活下来的动力,你们的努力,让华乐团更加光辉。衷心感谢你们的默默付出,全心全意地指导,让华乐的根继续发展、长存。

紧接下来,还有很多很重要的活动和音乐会。细节决定成功,我们要吸取过去的经验,细心处理每一件小事和大事,让所有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一步一脚印,用心玩音乐!!!培中华乐团的前辈和晚辈,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度过和拥有更精彩的2010年!!!有你们真好!!!

谭万祥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