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4日星期四

指挥的手曾抡锤端盘 华乐团音乐总监叶聪的留学之路

指挥的手曾抡锤端盘 华乐团音乐总监叶聪的留学之路
报道/李叶明(特约) 新加坡华乐团提供照片 (2009-08-24) 


年轻时候的叶聪指挥起来慷慨激昂,现在的叶聪在指挥时,更多了一份沉着。
华乐团音乐家故事三之三
 
在上周刚刚举行的爱丁堡艺术节上,由叶聪(59岁)领导的新加坡华乐团,成为历史上第一支应邀在艺术节演出的华乐团。
自2002年叶聪执掌新加坡华乐团以来,他在本地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这次专访叶聪,则是从移民生活的角度,看看他的移民发展之路。目前,他是新加坡永久居民。
叶聪原籍上海,1981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曼尼斯音乐学院和耶鲁大学深造。他担任过中美多个著名乐团的驻团指挥、首席指挥或音乐总监,受邀指挥过美国、法国、俄国、捷克、波兰、日本等国家的乐团,也出任过北美和亚洲多个乐团的客席指挥。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出国留学并不容易。由于经济条件上的差距,中国学生必须取得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后,才有可能成行。
1981年,正就读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三年级的叶聪,取得了伊斯曼音乐学院的奖学金。他决定飞往纽约中转,一方面是要见见朋友,另一方面也是要领略一下这个世界闻名的大都会。
“没想到,我一下子就被纽约感染,并吸引住了。”叶聪说:“这是一个充满魅力、活力和创意的都市。我告诉自己,这就是我要去的地方,我必须留在纽约。”
挑战“不可能的任务”
由于当时已接近开学,临时申请入学非常困难,何况叶聪申请入学的条件,是校方必须为他提供全奖。在朋友们的眼里,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但叶聪始终没有放弃希望。
不知是缘分还是运气好,叶聪竟然顺利地被位于曼哈顿西区、历史悠久的曼尼斯音乐学院录取了,而且还一举拿下了两份全奖——得以同时主修钢琴和指挥专业,这一点决不是单凭运气就能办到的。
叶聪小时候的理想,是要成为一名钢琴家。他5岁开始学钢琴,后来在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和附中,学的都是钢琴专业。文革期间,叶聪被分配到安徽省艺术学校任钢琴教师。文革结束后,他被调往东方歌舞团任钢琴伴奏。后来,他在姨父——中国著名指挥家韩中杰的建议下,改学指挥。


叶聪学成后于上世纪90年代回中国演出,与母亲——著名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张仁清教授,著名指挥家韩中杰(右一)和上海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家潘寅林(左一)合影。
两个小时的粗工磨破双手
曼尼斯提供的两份全奖,只是解决了叶聪的学费问题。当时,叶聪兜里只剩下几百美金,他要如何维持自己的生活呢?当然是靠打工——跟所有当时留美的中国学生一样。
叶聪的第一份工,是朋友介绍的。他要在一个地下室的水泥地板上敲洞,以便安装抽水马桶。工头当时把他带到工地,给了他一把大铁锤,吩咐工作后就离开了。
身形瘦弱的叶聪摇摇晃晃举起铁锤,一锤砸下去,震得两手发麻。他硬着头皮一锤接一锤,不到半个小时,他的双手就布满了血泡。两个小时后,所有的血泡又都磨破了。这份工作给他的工资是一小时5美元。
第二天上钢琴课,他的钢琴老师是著名的Nadia Reisenberg教授,看到他的双手动作古怪,便把他的手翻过来看,惊叫道:“天呐!你究竟都干了些什么?”
当得知他在外面打散工、抡铁锤时,老师不由分说地命令道:“这不是你应该干的!”马上打电话给校长,为叶聪介绍了钢琴伴奏的工作,帮助他解决了生活费的问题。
回顾这段往事,叶聪笑着说:“这可是绝对的独家新闻了,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记者。”
跑堂端盘子赚机票钱
虽然那次打工的经历非常短暂,但给叶聪留下的印象却非常深刻。叶聪说,这让他感悟到“只要是正当的劳动所得,工作是不分贵贱的。”
中国作家钱宁(前副总理钱其琛之子)在《留学美国》一书中提到:“没有刷过盘子的留学生,就不是真正的留学生。”刷盘子几乎是早期留美中国学生的共同记忆。叶聪说,自己还是很幸运的,因为有“一技之长”,所以没有去刷过盘子。不过说起来,他有过一段端盘子的经历。
那是1982年暑假,他和妹妹及另一名朋友结伴去参加科罗拉多州的阿斯本音乐节。阿斯本音乐节是美国中西部地区夏季音乐节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为期两个多月,每年都吸引无数古典音乐爱好者前去避暑,并欣赏欧美顶级音乐家们的精彩演出。
当时,叶聪他们还是穷学生,所以选择了最廉价的交通工具——长途巴士,从东海岸横穿大半个美洲大陆,一路颠簸了57个小时才抵达目的地。
始料未及的是,艰苦的行程让他们一到阿斯本就病倒了。于是他们下定决心,回程不能再坐长途巴士了,他们要想办法为自己赚一张飞机票。
于是,他们一边参加音乐节,一边开始了打工生活。他们三人在一家台湾人开的中餐馆找到了工作,叶聪做起了bus boy——侍者助手,也就是跑堂端盘子的。就这样,他们攒够了机票钱。
受邀来新当华乐团总监 华人朋友反对 洋人朋友赞成
回顾留学美国的生活,确实让叶聪学到了很多,美国提供了让他施展才华、成就事业的舞台。不过,叶聪第一次踏出国门,其实是来新加坡。
他说:“1979年上半年,我随东方歌舞团访问新加坡、泰国和香港,当时我还是东方歌舞团的钢琴伴奏。”那是年轻的叶聪第一次出国访问,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新加坡,当时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热情与高素质的观众,先进与高效率的管理,让他彻底改变了对南洋的看法。也正是那次访问,让他大开眼界,意识到了中国当时的落后,由此坚定了他要“走出去”,到海外留学的想法。
正是这个原因,叶聪对新加坡一直存有一份情感。后来,他担任美国南湾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时,同时兼任香港小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其间和雨果唱片公司合作出了不少唱片。而雨果公司的老板就是新加坡的易有伍,他也是当时新加坡华乐团的董事之一。


叶聪任职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之前,一直是西洋乐团的指挥。
年轻的华乐团发挥空间大
2001年9月,在易有伍的安排下,叶聪来到新加坡,与华乐团合作了一场音乐会。这次愉快的合作,成了叶聪受邀出任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的契机。
受到邀请时,叶聪起初心里还有些犹豫。他之前一直在指挥西洋乐团,突然要接手华乐团,难免有些顾虑。于是他征求了太太和一些朋友的意见。
他坦率地说:“有趣的是,在我的朋友中,华人朋友大多不赞成,洋人朋友却全部都支持。”
他的洋人朋友认为:西洋乐队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基本已定型,可供创新的空间非常小;西方的很多音乐家也正力图向东方寻找灵感。到新加坡工作,而且是担任华乐团的音乐总监,这在他们看来,是大有前途的事。
叶聪说,他赞同这些洋人朋友的看法。华乐团本来就是新生事物,历史不长。尤其是新加坡华乐团,当时才成立五年,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团队。在叶聪看来,年轻的最大优势是没有包袱,发展空间相对较大。
南洋风是华乐团特色
入主新加坡华乐团之后,叶聪着手做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除了在乐器、配置和演奏方面的调整外,叶聪也非常重视在演奏曲目和演奏风格上的创新。
在叶聪的主持下,华乐团也积极委约新作品、新曲目,每年多达50多首。他们还举办国际作曲大赛,在发掘作品的同时,也发掘优秀的创作人才。
经过多年的努力,华乐团的演奏曲目大大拓宽。而谈到新加坡华乐团的特色时,叶聪立刻脱口而出三个字——南洋风。在他眼里,“南洋风”就是门户开放,就是多种文化元素的共存交织与撞击。
近年来,作为新加坡文化旗舰之一的华乐团,已在叶聪带领下,远赴伦敦、布达佩斯、北京、上海、澳门,广获好评。
《联合早报》
(编辑:苏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